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7 09:04
近日,單縣園藝街道單莊文化社區,一場“小探蛙科學課堂”的密度探索實驗正在上演。只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彩色溶液注入透明杯子,剎那間,斑斕的色帶如流星般在液體中搖曳墜落。陣陣驚呼聲中,科學探索的種子在這30余名兒童心中發芽。與此同時,隔壁中醫推拿室艾草清香裊裊,青年創客空間3D打印機嗡鳴不停,露天廣場紅色電影幕布緩緩展開……多元場景在“安鄰書院”的文化生態中同步綻放,一幅活力滿滿的社區文化畫卷正生動鋪展。
多元融合,讓文化空間煥發新生
孩子們在科學家故事中領悟密度原理的過程,恰是單莊社區文化治理邏輯的生動注腳——這里已從單純的物理場所,蛻變為富有溫度的文化空間。
安鄰書院聚集轄區12家資源,促成科技館、學校、企業等跨界聯動,讓一堂科學課生長出多學科枝葉。中醫院設“推拿體驗角”,青年創客授激光切割,退休教師講錢學森等科學家事跡,多元力量不斷匯入,讓文化服務愈發豐盈。
空間共生是書院的鮮明特色:實驗室與“中醫康養區”一墻之隔,少年專注制作密度塔時,長者在旁愜意艾灸;創客空間研發的教具,直接走進兒童課堂。這種模式讓資源高效流轉,更惠及全齡段居民。課程設計更見深意,不只呈現科學現象,更錨定文化根脈:密度實驗勾連《考工記》比重記載,彩虹原理呼應社區“以書換綠”光學裝置,讓科學知識深植文化沃土。
精準服務,滿足全齡段文化渴求
安鄰書院以科學課堂為支點,成功撬動了全年齡段的文化服務,實現了從單向供給到精準滴灌的升級。
二樓青年創客空間里,機械工程專業大學生王志鵬調試著“社區科普教具共享柜”,其研發的磁懸浮地球儀將用于下期天文課。這里已孵化7個社區微更新項目,從智能花盆到無障礙設施模型,青年智慧反哺著社區發展。
中醫推拿室每周三座無虛席,轄區中醫院專家親授技藝。居民劉大爺笑言:“頸椎病好了,還學會刮痧,我也成了‘安助隊’志愿者!”這種“所學即所用”的互助模式,讓康養服務輻射人群擴至3倍。
工筆畫課堂上,老中青齊聚揮毫,“全齡共融”場景如和諧交響曲般不斷上演。夜幕降臨,“安鄰廣場”變紅色影院,《建黨偉業》等影片放映時,祖孫同觀影的畫面屢見不鮮……文化共同體氛圍在單莊社區日益濃厚。
“安文化”引領,匯聚多元參與力量
書院深挖社區文化特色,以“安文化”為核心,創建了一系列特色品牌項目,實現了從社區主導向多元參與的轉變。
“小探蛙科學課堂”作為特色項目之一,深受孩子們喜愛。同時,通過“居民點單”機制,暑期課程87%都源自家長的建議;“能人庫”吸納了科技工作者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142人,其中青年占比達65%;創客空間研發的“科普移動站”即將在7個小區巡展,讓科學之火在社區內燎原。
以“安文化”為出發點,書院形成了獨特的“安+”文化品牌,涵蓋了科學探索、中醫康養、紅色文化等多個領域,吸引了社區居民廣泛參與,大家在參與中感受文化的魅力,共同推動社區文化的發展。
當3歲孩童在實驗室歡呼“看!彩虹雨”,80歲老人在推拿室傳授養生經,兩種聲音在書院穹頂下共鳴時,我們聽見了城市最小單元蓬勃的心跳。下一步,園藝街道將持續深耕“安+”生態鏈建設,并以此為范本進一步整合轄區各類資源,搭建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務平臺,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,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,共同勾勒出文化繁榮發展的美好畫卷。
通訊員 劉厚珉 王曉蘭